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(知识清单)
知识清单
一、长度的测量
- 单位及其换算
(1)国际主单位:米(m)
(2)常用单位:千米(km)、分米(dm)、厘米(cm)、毫米(mm)、微米(μm)、纳米(nm)等
(3)单位换算:1km=103m,1m=10dm=100cm=103mm=106μm=109nm
(4)进率:
(5)光年:天文学中一种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,表示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.(容易误认为是时间单位) - 测量工具:刻度尺、卷尺、游标卡尺、螺旋测微器等。
-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(五步曲)
(1)选: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。
(2)看:看清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。
(3)放: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,紧贴并沿着被测量的物体。
(4)读:读数时,视线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线,读出准确值和估读值。
(5)记: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。 - 长度的估测: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。
(1)人的正常步幅约为0.5 m
(2)人的一拃约为20 cm
(3)中学生的身高约1.6 m
(4)教室每层楼高约3 m
(5)课桌的高度约0.75 m
(6)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 cm,宽度约18 cm
(7)一支铅笔的长度约20cm
(8)一张纸的厚度约0.1 mm
二、误差
- 定义: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。
- 常用减小误差的方法:多次测量取平均值。
- 误差与错误:误差不可避免,错误可以避免,应该避免。
三、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
- 化曲为直法(棉线法)
测量曲线长度时,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,作好两端的记号,然后把线轻轻拉直,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,就等于曲线的长度。 - 累积法:
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,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,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,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。例如:我们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,我们可以测量相同的多张纸的厚度,然后除以纸张的数量,就是一张纸的厚度。 - 滚轮法:
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,记下滚动的圈数,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,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,某段道路的长度等。 - 组合法:
即用刻度尺和三角尺配合使用测量长度,该方法对于测圆、球的直径、圆锥的高、人的身高、硬币的直径等较为方便。
四、体积的测量
- 单位及换算:
(1)国际主单位:立方米(m3)
(2)常用单位:立方分米(dm3)、立方厘米(cm3)、升(L)、毫升(mL);
(3)单位换算:1m3=103 dm3=106 cm3,1L=1dm3,1ml=1cm3 - 测量
(1)形状规则的物体:用刻度尺测量其长、宽、高,体积可以用公式计算。
(2)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块状固体,不溶于水,也不吸水的,我们可以用量筒或量杯,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。
(3)液体体积:用量筒或量杯测量。
(4)量筒和量杯的使用
①认清量程和分度值。
②读数时,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液面的顶相平。
五、要点提炼
- 刻度尺使用中的一些要点
(1)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,精确度越高。但在实际测量中,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,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。
(2)记录测量结果时,小数点后的任一个“0”不能省略。
(3)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,需去掉错误结果,且所求平均值保留的有效数字与测量值相同。 - 测量固体体积的特殊方法
(1)不规则固体的体积,可以利用排液法测量;吸收液体的固体可以用排沙法测量。
(2)对于漂浮的固体,可以用细针把物体压入液体中,或者把漂浮的固体和密度大的固体绑定,再减去密度大的固体的体积。